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3:43 点击次数:148
特斯拉汽车创始人埃隆·马斯克在X平台上回复一名用户时发出这样一条评论:
工业产能首先近似于发电量,中国的工业产能已远超美国。
该帖有一张图片,内容是能源研究所《世界能源统计年鉴》(2024年版)的数据;图片显示2005年后的中国发电量已经赶超美国,并呈直线上升趋势,差距已经越拉越大。
发电量是否等于工业产能
理论上的发电量可以作为工业产能的分析参考,首先电能的储存成本是非常高的,基本是需要用多少就发多少;虽然其中还有民用电但占比并不高,最新数据显示居民用电占比约15%,农业用电占比仅为2%,而工业用电的占比高达65%,所以发电量确实能代表工业产能。
以过去一年的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为参考,第一产业用电量为1278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1.5%;第二产业用电量60745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6.5%;第三产业用电量16694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2.2%。
而居民生活用电量是13524亿千瓦时,同比增幅仅0.9%。
这些数据也能够印证马斯克的评论。
中国拥有最完善的工业体系,拥有工业大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,这是全球唯一的;所以发电量必定会持续提升,工业产能也会不断地提升。反观美国,自美国产业转型之后,其本土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早已不复从前,所以美国在诸多方面都非常依赖中国制造。甚至在汽车领域里也有相当程度的依赖,如果加速汽车产业电动化的话,未来其本土汽车产业的命脉将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这就是美国近期对进口自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原因之一,只不过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自由贸易的市场原则。
同时,美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对于汽车电动化的热情也不高,究其原因无非是通用、福特、克莱斯勒等美国车企里的巨头难以承受汽车电动化对于产业的冲击;上百年来围绕内燃机汽车打造车产业链和供应链是难以轻易转向的,盲目地转向新能源汽车赛道必定会带来一系列的“副作用。”首当其冲的汽车产业工人的失业潮,生产电动汽车所需要的人工远低于生产燃油车,仅此一项就会让这些车企难以承受来自产业工人的压力。其次还有来自上下游企业的压力,汽车电动化在美国绝非短期能够实现。
特斯拉在美国汽车产业中属于“拓荒者”或“异类”的角色, 看似风生水起,但相较于通用、福特等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根基远没有那么稳固。未来的特斯拉是继续以开拓海外市场为主,还是依靠政策深耕本土市场,这就只有拭目以待了。
关于工业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还有一个概念可以了解。
工业用电量的持续增长是令人欣慰的,但是工业用电量的增长过程中出现过工业增加值走势的背离。这种背离出现过至少三轮,呈现的是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分化。可以理解为重工业生产加速而轻工业产能收缩。
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则需要领域专家来解读。
汽车工业属于重工业,汽车产业在电动化的大趋势下还能持续的发展进步。只不过转向的速度还是过于快,市场能否承受住汽车产业的加速转向,转向过程中还会出现哪些变化,这也是值得关注与分析的话题。